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比亚迪开启全民智驾时代

日期:2025-02-11 09:00:00

来源:一锤定音/冯铭

2月10日晚,比亚迪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将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正式开启全民智驾时代。

开启新时代?比亚迪底气何来

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历经多年深耕,为“天神之眼”的全面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20年推出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DiPilot后,便不断在智驾技术上迭代升级,于2023年7月3日在腾势N7车型发布会上首发“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系统 。

为打造“天神之眼”,比亚迪投入超2000人的研发团队,自建整车智驾实验中心,坚持自研与持续创新。其优势十分显著:硬件方面,由比亚迪全栈自研,是全球首款完全由整车厂自己设计开发、生产的车载计算平台,以高端车型仰望U8为例,配备3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和12颗高清摄像头,提供360度无死角感知,自研的高算力智驾计算平台,双Orin X芯片算力达508TOPS,可快速处理数据,做出准确决策 。软件搭载自主研发的“BOS比亚迪操作系统”,实现软硬件深度融合。可以说,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突破,本质上是制造业巨头对智能汽车底层逻辑的重新定义。其硬件全栈自研的战略选择,打破了"造车新势力依赖第三方解决方案"的行业惯例。

在感知技术上,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拥有5颗毫米波雷达、12颗摄像头和12颗超声波雷达,实现360°无死角监测,搭配高精度激光雷达,提升在恶劣天气及夜间场景的可靠性。同时,“天神之眼”还具备无图导航能力,摒弃对高精地图的依赖,通过"动态语义地图生成系统",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实时构建厘米级精度环境模型,同时利用V2X技术实现车群数据共享。这种去中心化的地图更新机制,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从"地图依赖型"向"认知智能型"的根本转变。

比亚迪还拥有11万+研发工程师,其中智驾研发工程师超5000名,自建Ai超算中心,拥有由超过400万辆智能车组成的中国最大车云数据库,每月新增的海量数据为算法优化提供了强大支持,让智驾系统更懂中国路况,能在实际驾驶中,针对城中村、路口通行、行人礼让等复杂情况做出平稳处理。

全新标配是比亚迪最大的诚意

比亚迪的智驾普惠战略,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新洗牌。当别人还在讨论"激光雷达是否应该下放至20万级市场"时,比亚迪已通过三目视觉系统在7万级海鸥车型实现L2+级智驾功能。

“天神之眼”根据不同品牌和定位分为三种,分别为天神之眼A-高阶智驾三激光版,主要应用在仰望品牌;天神之眼B-高阶智驾激光版,主要应用在腾势品牌和比亚迪品牌;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三目版,搭载在比亚迪品牌上 。

从7万到30万全面融入高阶智驾,这就是比亚迪的诚意。正如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现场所说:“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

海鸥智驾版以7万元起的价格,成为业界首款将高阶智驾带入7万级市场的A00级车;海豚智驾版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三目版和智能座舱DiLink 100,成为A0级市场的智驾领军者;海豹05DM-i智驾版、海豹06DM-i智驾版和宋PLUS智驾版等,也通过“天神之眼”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这种全价位段的布局,让不同消费层次的用户都能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红利。

改写格局的力量

比亚迪“天神之眼”全系搭载战略对整个汽车行业影响深远。短期内,竞争对手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10 - 20万元的主流市场。

长期来看,比亚迪此举将加速汽车智能化转型,智能驾驶将成为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传统以动力、外观为主的竞争维度将被打破,未来没有智驾功能的车型或许真如王传福所言,会成为少数派。

行业分析师指出,比亚迪的“技术普惠”策略直接击穿市场心理防线,必将触发汽车产业的链式反应,行业竞争维度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当别人还在比拼传感器数量时,比亚迪已建立起"数据-算法-硬件"的闭环生态。这种体系化能力,正在将智能驾驶竞争推向"系统工程"的新高度。

同时,"天神之眼"的全面搭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当智能驾驶从选配变为标配,汽车正在从"出行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比亚迪的实践表明,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在三个方面:数据资产的运营能力、软硬协同的工程化水平、以及技术普惠的社会价值。

一方面,以"天神之眼"为代表的车端智能,将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耦合,形成"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络;另一方面,智能驾驶算法的进化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如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产品等。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通过建立中国最大的智能驾驶开发者平台,正吸引超过500家生态伙伴共同构建智能出行生态。

"天神之眼"正在书写智能驾驶技术本土化的新范式。这场由比亚迪引领的智驾革命,终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的历史性跨越。智能出行的未来图景,正在比亚迪的方向盘上徐徐展开。

热门文章

关注中国汽车趋势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