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27 09:00:00
来源:一锤定音/张毅
访问量:11044 次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A股市场固态电池板块犹如一匹脱缰野马,呈现出令人瞩目的疯涨态势,许多投资者都在追逐这一趋势。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这种上涨究竟是基于坚实的基本面支撑,还是市场情绪驱动下的泡沫膨胀?
今年6月底,网上有一篇文章,说奇瑞固态电池将上车,已测试完毕。我微信询问奇瑞研发总院高新华院长:奇瑞固态电池,真的吗?他回答说,不是。
许多自媒体关于固态电池的报道也不少。有说某某车企固态电池汽车已上路,很快将投放市场。还有说固态电池一出,燃油汽车将彻底退出市场。
小红书账号“汽车工程师”的江工程师认为,不要听风就是雨,谁嗓门大就有理。她认为,要买到固态电池的车,激进一点5年以后,保守一点10年以后。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 使用了固体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显著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相比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能够实现更高的续航里程、更快的充电速度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固态电池的出现,对电动汽车行业无疑是革命性的进步。
随着中外科研机构和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一些固态电池关键技术正在逐步被攻克,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这些技术进展为相关上市公司带来了业绩增长潜力,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内在动力。
面对固态电池的潜在商业价值,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和跨界新势力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从上游的材料供应商到中游的电芯制造商,再到下游的应用车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发布了自己的固态电池研发路线图。一些新兴科技公司也凭借创新技术和灵活机制迅速崛起。这种全方位的产业布局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标的。投资者对这一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充满信心,大量资金涌入,进一步推高了板块的整体估值水平。
但是,也应清醒认识到,尽管前景广阔,但固态电池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要时间不断成熟。首先是成本问题。固态电池的生产成本远高于传统锂电池,彭博新能源财经测算,首批量产固态电池的成本将是现有三元锂电池的3倍以上。其次是量产工艺的稳定性,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大规模生产,每一步都需要有大量工程化问题需要解决。第三,行业标准尚未完全建立,不同技术路径存在差异,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国内A股固态电池板块疯涨既有合理性的一面 ,同时存在一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摒弃浮躁心态,以更务实的态度审视这项前沿科技的真实进度。
当前市场对固态电池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有的车企为抢占先机,把仍处于试验阶段的原型机包装成“即将量产”的黑科技。某些自媒体通过断章取义的方式放大实验室成果,制造出“明年上市”的虚假繁荣景象。
实际上,即便是行业领军企业丰田汽车、宁德时代等巨头,其公布的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时间表也集中在2030年前后。
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有序推进固态动力电池研发和应用”,而非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
站在百年汽车工业变革的历史节点回望,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需要经历孕育期、阵痛期和成熟期。内燃机取代蒸汽动力用了半个世纪,锂电商用走过三十载春秋,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同样需要时间的磨练。真正的根本性创新从来不会诞生于揠苗助长式的急躁冒进,而是厚积薄发后的水到渠成。(完)
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的首车下线,不仅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更成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六月份,享界S9再次交出漂亮答卷:单月交付4154辆,稳坐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榜首。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出“总量攀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复杂格局。
在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30万级SUV领域竞争激烈。
7月1日,也就是下半年的第一天,比亚迪、吉利、赛力斯等国内车企,纷纷发布6月份和上半年销量数据。从已公布销量数据的车企来看,吉利汽车在主流车企中上半年销量数据处于领先地位。
6月18日,奥迪全球CEO高德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迪撤回原定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并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首先澄清一下,这里所说的中国长安,全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长安),和平时大家所说的长安汽车是两回事。长安汽车全称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兵装集团)的成员企业。
6月19日,艾瑞泽8 PRO新品上市发布会暨赛道嘉年华在浙江国际赛车场盛大启幕。
6月10日晚,一汽丰田bZ5正式上市。这是在丰田RCE体制下,一汽丰田首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全新电动车型,也是丰田中国本土化战略的起点车型,意义重大。
记得是在2011年底,国内某财经类杂志用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吉利汽车的不实报道。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