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09 09:00:00
来源:一锤定音/张毅
访问量:11465 次
今天是国庆大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四季度的第一个工作日。2025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三。还有不到三个月,就将迎来崭新的2026年。
今年前三季度的国内车市,可谓跌宕起伏。年初猖獗的内卷式“恶性竞争”,开始逐步得到遏制。疯狂的价格大战、低价竞销,也被强迫刹车。虽然9月份的汽车销量统计还没有出炉,但从各大车企公布的销量来看,今年的车市“金九银十”成色十足。今年前三个季度汽车销售总量(含出口),预计将创出历史新高。
据相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汽车销量,无论整体销量还是国内销量,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9月份则延续这一趋势。四季度既有“金九银十”下半场,还有年底的翘尾巴因素。再加上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明年缩水。这些因素都会带动四季度车市向好。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有力推动了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为消费者直接节省至少数千元购车成本。多地推出以旧换新补贴,老旧车置换新车优惠,限购城市增加指标配额、放宽新能源车准入,这些举措释放了增量空间。这些让利措施,有效降低了购车门槛,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汽车供应链体系的全面复苏,为车企产能爬坡提供了坚实保障。经历过去两年的芯片短缺阵痛后,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完成战略调整,关键元器件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的动态库存预警机制,使得生产计划能够更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目前主流车企芯片供应满足率已提升至95%以上,电池级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也回归理性区间。这种供需关系的改善,不仅体现在交付周期的缩短上,更重要的是让车企有能力推出更具竞争力的配置版本,通过“加量不加价”的策略吸引消费者。
产品矩阵的迭代升级,正在重塑消费者的选择逻辑。新能源赛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纯电车型续航突破700公里成为标配,超充技术实现“充电五分钟续航百公里”;插混车型凭借可油可电的优势覆盖更多应用场景;增程式电动车则以无续航焦虑的特性开辟细分市场。传统燃油车领域同样不甘示弱,搭载最新混动系统的车型实现动力性能与燃油经济性的完美平衡。
消费心理的预期转变,构成了支撑车市走强的隐性支柱。经历三年疫情洗礼后,公众对出行方式的认知发生深刻变化,私家车从可选消费品转变为刚需载体。年轻消费群体展现出独特的消费特征:他们更注重车辆的设计美学与社交属性,愿意为个性化功能支付溢价;家庭用户则将安全性和空间实用性放在首位,七座MPV和中大型SUV成为换购首选。
虽然国内总体消费不振,但汽车市场成为一个特例。中国车市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依然保持着全球罕见的增长速度。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尚未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至少还有五年以上的增量窗口期。
展望四季度,国庆黄金周、双十一购物节等传统销售旺季,叠加年底的翘尾巴因素,国内车市将迎来年内最后一个爆发窗口。各大汽车品牌仅9月份就推出50多款全新或年度车型,其中绝大多数是新能源车型,力争四季度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的政策,将调整为减半征税。这一政策将促使许多计划明年购车的消费者提前购车,从而拉动四季度销量的增长。有分析认为,过去几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快速增长,国内销量还没有达到2017年的高点。2025年有可能打破这一魔咒。(完)
上一篇:国家为何提高插混车型纯电续航里程
下一篇:新车扎堆上市 能否拉动销量
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的首车下线,不仅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更成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六月份,享界S9再次交出漂亮答卷:单月交付4154辆,稳坐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榜首。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出“总量攀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复杂格局。
在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30万级SUV领域竞争激烈。
7月1日,也就是下半年的第一天,比亚迪、吉利、赛力斯等国内车企,纷纷发布6月份和上半年销量数据。从已公布销量数据的车企来看,吉利汽车在主流车企中上半年销量数据处于领先地位。
6月18日,奥迪全球CEO高德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迪撤回原定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并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首先澄清一下,这里所说的中国长安,全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长安),和平时大家所说的长安汽车是两回事。长安汽车全称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兵装集团)的成员企业。
6月19日,艾瑞泽8 PRO新品上市发布会暨赛道嘉年华在浙江国际赛车场盛大启幕。
6月10日晚,一汽丰田bZ5正式上市。这是在丰田RCE体制下,一汽丰田首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全新电动车型,也是丰田中国本土化战略的起点车型,意义重大。
记得是在2011年底,国内某财经类杂志用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吉利汽车的不实报道。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