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8 10:19:22
来源:一锤定音/张毅
访问量:1930 次
最近一段时期,国内电煤价格疯涨,电厂发电亏损,发电不积极,加上工业用电增长较快等多重因素,一些地方频繁出现拉闸限电。
今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至8月,国产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同比均增长1.9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1.2万辆和149.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倍和2.1倍。
电动汽车销量猛增,电动汽车保有量也大幅增长。有媒体把电动汽车快速增长和拉闸限电联系起来。一些标题党也开始兴风作浪,什么“拉闸限电,电动汽车惹的祸”,“拉闸限电,电动汽车怎么办?”,“拉闸限电!快速发展的纯电动汽车该何去何从?”
其实,电动汽车用电在全社会用电中的比例非常小。目前,国内电动汽车保有量不过500万辆左右,即使增长到1亿辆,占全社会用电的比例也不到5%,不存在无电可充的问题。
电动汽车用电占比并不大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03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493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7%。这些纯电动汽车,除少量商用车外,绝大多数是私人拥有的电动乘用车。
如果按照每辆电动汽车搭载50千瓦时(度)容量的动力电池,年均循环100次估算,500万辆电动汽车年消耗电量约为250亿度。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5万亿度,日均202.75度。电动汽车消耗的电量仅为全社会用电量的千分之三点三。
若干年后,如果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1亿辆,每年耗电量约为5000亿度,占全国用电量的比例估计在5%左右。届时全国用电量也会大幅增长,完全可以满足汽车电动化的需求。
想方设法用谷电为汽车充电
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度,其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用电量5.12亿度,占比68.19%。用电量最多的第二产业用电主要集中在白天。因此造成全社会用电白天多,晚上少。
为了保证白天各行各业的用电需求,所有的发电机组必须按照白天最高峰的用电需求来发电,到了晚上又不能因为用电量而大幅减少发电量,由此产生了峰谷电差。
前些年,全国每天的峰谷电差高达10亿度,近几年可能有所增加。为了解决峰谷电差,减少电力浪费,一种办法是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将电网低谷时的多余电能,转变为电网高峰时的高价值电能,用以削峰填谷,均衡用电。
最近,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拉大峰谷电价价差。谷电的价格相当于峰电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通过价格调节,鼓励少用峰电,多用谷电,缓和电力供需矛盾,提高电网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
电动汽车的特点是白天用车,晚上充电,每一辆电动汽车都是一个小型移动储能电站。如果绝大多数电动汽车可以利用谷电夜间充电,对电网有“削峰填谷”的作用,既提高了用电效率,调节了用电负荷,还节约了电力资源。对于消费者来说,用谷电为电动汽车充电,还降低了用车成本。据测算,用谷电为电动汽车充电,每公里的电费只需几分钱。
有专家测算,目前每天的峰谷电差,可以满足4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关键是充电桩要足够多,而且个人充电桩要占据统治地位。
近年来,中国电力发展突飞猛进,发电量和用电量稳居世界第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大量平价、优质、可靠的电力资源。随着“十四五”期间电力工业继续较快发展,为电动汽车更大规模普及和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所以,根本不必担心电动汽车无电可充。(完)
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的首车下线,不仅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更成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六月份,享界S9再次交出漂亮答卷:单月交付4154辆,稳坐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榜首。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出“总量攀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复杂格局。
在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30万级SUV领域竞争激烈。
7月1日,也就是下半年的第一天,比亚迪、吉利、赛力斯等国内车企,纷纷发布6月份和上半年销量数据。从已公布销量数据的车企来看,吉利汽车在主流车企中上半年销量数据处于领先地位。
6月18日,奥迪全球CEO高德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迪撤回原定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并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首先澄清一下,这里所说的中国长安,全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长安),和平时大家所说的长安汽车是两回事。长安汽车全称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兵装集团)的成员企业。
6月19日,艾瑞泽8 PRO新品上市发布会暨赛道嘉年华在浙江国际赛车场盛大启幕。
6月10日晚,一汽丰田bZ5正式上市。这是在丰田RCE体制下,一汽丰田首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全新电动车型,也是丰田中国本土化战略的起点车型,意义重大。
记得是在2011年底,国内某财经类杂志用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吉利汽车的不实报道。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