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2 15:04:14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访问量:42 次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低空与数字技术群共筑汽车新生态”中,维新宇航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何威发表题为“陆”与“空”的融合:汽车产业如何驶向低空新蓝海”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何威,来自维新(西安)宇航,今天主要讲的也是我们低空经济和汽车产业链在融合方面做的一些努力。
其实刚刚郑总也给大家简单介绍过了,低空经济这个概念今年已经提的比较多了,从2023年、2024年到现在,无论是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航空产业很多企业都在做低空经济方面的事情,低空经济不仅eVTOL一件事情,其实涵盖了通航、无人机、传统的发动机的飞机以及现在提到的电动飞机。
电动飞机就是eVTOL,刚刚郑总说了好几个关于电动飞机的点,在我们的思路里面电动飞机会解决低空经济里面很多之前高成本以及难以大规模铺开的痛点问题。那么我们团队关注的其实是这个痛点解决之后谁在付费?说到底是经济问题,产品要有市场的。
这个里面我们看到可能85%的厂商在关注的事情是未来的城市交通,也就是说UAM,也可以理解是全世界40%在做低空经济的国家也把最重要的政策导向放在这个事情上面。我们看到很多未来2026年、2027年大规模应用这个场景的情况下,可能看到的会是UAM,我们也认为5-8年之后UAM会是一个很大的增长空间。
可能受限于我们国内的以及美国、欧洲的民航体系限制,大规模让我们乘客出门去坐一架飞机到另外一个地方,无论是从安全的考虑还是从大家现有的认知上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我们的思路是什么呢?其实维新(西安)宇航从2021、2022年组建团队开始,2023年发布了概念的机型,2024年完成了试飞,今年也把我们的大飞机完成了下线。
我们的思路偏小众一点,在我们的概念里面最先可以进入市场的可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即应急医疗、救援和支撑体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整个目前低空经济当中我们看到的,唯一一个已经有人在付费的项目。什么叫做已经付费的项目呢?我们看到过去的30年当中,无论是国内的、国际上的低空飞行器运营企业或直升机运营企业,警用、医用是过去30年消费最多的市场。卖的最多的飞机是两款,一个是空客的7座的,一个是阿古斯塔7座的,这两款飞机在过去30年直升机销售量当中领先第二名80%。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产品是有人在为它付费的,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做这样一款产品,也是我们觉得一开始可能市场上大家会买的,付费的产品,不是每天日常在用的,而是相对于解决医疗、应急救援刚需的产品。
有几个特点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能坐7个人的,因为我本身是一个飞行员,飞了10多年了,那么从我们的思路来看,在这样一个审批体制下,你一定需要有1-2个工作人员在机上,或者是一个在机上一个在机下,造成了目前能量密度相对还比较低的电池下,载重有限的,做大空间必须有大的升级方式,所以我们会做一个相对较大的飞机,唯一一个可以达到700公斤级有效载荷的飞机。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刚才提到已经产生了销量的这些传统直升机的内部空间是什么样的?怎么样布局?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放下标准担架,可以有完整的供氧工业体系,这个是我们设计一开始的时候,从产品定义了它的外形、结构以及方式。
这个是我们看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现在新的市场会参考,大家之前付费买什么东西,这个是之前传统直升飞机可以实现的东西。因为我们在看付费用户的时候看他买什么东西,他买的不是飞机,是买的有效载荷,可以带给他什么?就是这三种布局。传统动力方式和电力方式,对于用户来讲只要成本下去之后安全还在,一样会付费的,这个是我们做这三种布局的逻辑在。
刚才提到的就是为什么我们专注于这个赛道,也是看到了这个赛道是目前有人在付费,我们提供一个低60%的采购成本,低85%的运营成本这样一个市场来做。再一个刚才大家都会提到的城市公共交通,这个不再详细讲了。
回到我们的主题,其实我们对于汽车的这样一个产业来讲,有点小众,我们怎么和汽车产业结合呢?从今年的上半年陆续在我们的样机发布之后,我们也在和很多汽车的厂商做交流,一方面是我们和很多一级和二级供应商讨论一些产线、整备、生产方式的问题,再一个看未来和一个比较成熟的企业怎么可以做协同?因为汽车产业比飞机产业还是早了80年左右,真正的航空工业其实是从1910年左右开始的,那个时候有了载人动力的飞机。
那么航空行业和汽车行业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面,其实是非常割裂的在发展,两个比较大的因素,一个是对于安全冗余度的要求,所有航空级的产品对于安全误差的冗余度要求远远高于汽车产品的,再一个成本的敏感度,尤其是近30年以来,从日本企业打破了美国欧洲的垄断开始,再到中国的新能源重塑整个汽车格局,车辆乘用车市场对成本非常敏感,由于航空业的高附加值,过去50年一直维持了相对高利润的产业,所以供应商体系和生产体系其实非常割裂的,那么我们看在国内做这件事情比美国有优势,毕竟我们航空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整合很多汽车工业现有的资源。
对标一些我们看到的海外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在供应商上面可以省很多初期预研的费用,比较大的优势一个是我们的电池电驱系统,刚才大家提了很多次,其实过去十年我们乘用车市场给我们的电机、电池,尤其是这几年我们的永磁电机也是大大提升了,比如说我们看海外的公司,包括我们国内一些早期做eVTOL的公司,用的唯一两款有过适航经历的电机,单颗价格大概在10-15万欧元,一颗电机的费用就是一个小公司卖飞机的价格了。
今年以来,因为国内很多电机供应商把一颗电机的价格达到了15万人民币,其实这种量级的差距就是我们带来的差距,说到底最后这个产品一定要交付到客户手中的,在研发的时候所有的费用最后都要分摊到每架飞机里面,因为航空产业还不太一样,汽车产业毛利率只需要看汽车研发的一部分成本以及直接生产成本,航空产业除了30%的直接成本,我们30%所说的是研发预留成本,其实还有10%-15%的适航费用,10%-15%的未来诉讼预留费用,因为航空生产企业大家看过去国内也有一些,美国和欧洲最多,30%的航空企业被重组或者说被收购了,很大问题因为诉讼问题,航空业造成了灾难,虽然说比例很小,但是往往造成的索赔金额很大。
这个考虑下我们看到,当成本大规模降下来之后,如何保证安全性以及规避带来的诉讼?再一个我们看到,很多我们国内目前的车厂包括新能源车,以及车辆生产企业的一二级供应商可以在产业链上提供很多帮助和提示。
因为我们大部分团队是来自航空工业体系,所以对于这种相对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其实不了解的,那么通过这一年多的沟通交流我们看到有很多在国内发掘的机会。同时我们学习国内供应商体系的时候,我觉得航空业会给汽车行业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和概念,例如高C值充放的电池是因为eVTOL的概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车辆需要做高C值充放来源于加速快,我们需要做一些毫秒级的响应,很多东西当我们对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供应商愿意花预研费用做这个研发和实验,这个实验结果不仅我们可以使用,很多高端车厂或者特种用途的车辆也会用到我们供应商预研做出来的产品,同时不止三电、车辆结构、复合材料以及线缆。
这个是刚才提到的目前我们大概率还会在三元概念上做,包括我们和宁德一些比较深入的合作。
当然其实我们觉得未来很快也会有一些半固态,包括所谓的氢燃料电池应用到长续航产品当中。碳纤维概念上,国内两个思路,一个是我们汽车产业帮助我们降低成本,另外一个思路可能我们可以帮助一些汽车产业的供应商走一些差异化的路线。因为我们看到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碳纤维的产业,中国做的很卷了,比国际上价格低很多,在我们产业链当中其实整个结构成本比较低,我们对于材料价格不是很敏感,有时候达到相对高的品控率我们愿意付出更高成本的,这些供应商可能也会差异化的竞争到一个不那么卷的行业当中。
比如说其实对于相对高标耗的800、1000、1100的会更高,大家看到这个照片是我们飞机旋翼的实拍图,再就是组合辅助驾驶,其实飞机的自动驾驶和汽车不一样,我们航空的组合辅助驾驶实现了所谓L4驾驶,完全人不干预的驾驶,10多年前就出现了,以及10多年前飞机已经在商业化运用了。
大家平时坐的这些飞机无论是737、787、777都可以实现全流程自动驾驶的,从飞机到跑道上开始,到起飞、巡航、落地、刹车都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其实我自己飞行的时候遇到很多,国内像春秋、吉祥已经大规模使用自动落地了。飞机的自动驾驶环境,高空来讲远远优于地面的,本质上脱离了跑道这样一个密集环境就没有任何干扰了,这个东西我们可以和车有很多的互动,一个如何大规模实现的技术推向日常的应用,一个是合乎我们借鉴很多车规的在低高度的这样感知的需求。
我们看到车规企业把激光雷达、视觉传感的东西成本打的很低,是我们美国竞争同行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价格,再一个可以提供新的思路,我们现在飞机上日常用的东西,价格是很高的,但是当以车规概念来做的时候,其实是大大降下来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HUD抬头显示,这种技术最早是航空设备在用,其实25-30年前一开始军机上实验,后来大规模从十年前推展到民机上,这个技术慢慢下放车辆企业可以用很多更低成本价格实现同样的功能,这个也是我觉得航空产业和汽车产业在一些联动上可以给大家带来的思路。
上面是我们公司的一些简单介绍,也是我们相对而言专注于一个小众的市场,觉得会在短期内实现正向现金流或者有一些交付,会是一个相对小众以及已经有付费的市场。
简单给大家的分享,希望和大家能有更多的交流,谢谢大家!
以“高端、求实、重效”为特点的中国汽车论坛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并成为中国汽车领域的“达沃斯”论坛,备受业内外广泛关注。作为汽车行业顶级盛会,中国汽车论坛依托于汽车行业权威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继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力打造及时向行业输出新思想和智慧碰撞的高水平交流平台,继续助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日共圆汽车强国梦!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部数据治理研究总监赵佳发表题为“汽车行业数据治理研究报告解读”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车联网与智慧交通研究部副主任于润东发表题为“汽车行业数据空间发展研究”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材料计算部部长余澍发表题为“AI驱动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技术突破、产业实践与未来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江明发表题为“数据驱动未来:汽车数据汇聚及智能应用”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亚楠发表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发展与安全风险协同治理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加速构建车网融合互动产业生态”中,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光储直柔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发表题为“V2G规模化商业应用瓶颈与破局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低空与数字技术群共筑汽车新生态”中,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向磊发表题为“破界腾飞——低空与汽车产业的万亿级融合之路”的演讲。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拆解与重构,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变革”中,广州市巴图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曾万贵发表题为“数字化平台赋能汽车拆解与后市场配件流通”的演讲。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拆解与重构,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变革”中,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宇科发表题为“聚焦“车-件-料”价值重构,赋能汽车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