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2 14:40:26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访问量:5700 次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汽车产业低碳发展与资源循环利用新机遇”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天雷发表题为“我国汽车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进展”的演讲。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天雷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专家: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国绿色汽车低碳标准建设体系的一些进展和思考,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工作背景、主要进展以及未来展望。
一、工作背景与基本考量
开展绿色汽车低碳标准建设工作,有几方面的背景和考量。首先是国家“双碳”战略部署的要求,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双碳”工作随后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随着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的发布,“双碳”“1+N”体系不断健全,各类举措逐步出台,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依托和根本遵循。
其次是汽车行业的相关需求。一方面,汽车行业碳排放贡献量较大,根据生态环境部2023年的统计数据,全国碳排放总量为138亿吨,交通行业碳排放9.1亿吨,占比7%,而交通行业87%的碳排放都集中在汽车行业;另一方面,汽车行业碳减排潜力很大,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能大幅降低汽车在道路行驶中的直接碳排放,据测算,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汽车行业碳排放总量会比峰值降低95%以上,这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是国际层面的压力。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逐步走向海外,但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着欧美国家一系列绿色新政的限制。比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会对原材料层面的产品产生影响,欧盟《电池法规》直接对电池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法国电动汽车补贴政策通过设置环境参数,把中国电动汽车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利用循环经济行动计划,通过限定汽车可回收材料比例等要求,限制中国汽车出海。这使得我国汽车企业出口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数据核算、供应商协调、碳足迹合规等问题,都推动着我们抓紧开展国内标准化工作。
第四是标准层面的具体规划。国家一直强调要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自2010年开始,国家标准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双碳”相关标准,加快汽车节能标准升级,推进能耗、产品设备能效等国家标准的制定。2022年、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委发布的“双碳”标准计量实施方案以及“双碳” 标准体系,明确了未来我国“双碳”标准的开展方向。在产业管理方面,工信部近几年发布的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每次都会专门用一部分内容阐述当年汽车绿色低碳标准的开展重点,包括2024年4月发布的工作要点,也详细提出今年要开展一系列碳足迹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背景和依托。
二、绿色汽车低碳标准建设的主要进展
开展标准工作,首先要构建标准体系。我们结合国家“双碳” 工作要求和汽车产业实际,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汽车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五个领域,其中第一个领域是汽车碳管理领域,构建逻辑是以“碳”为评价对象,贯穿汽车生产、制造等全生命周期,构建碳相关管理维度的标准;另外四个领域分别是绿色制造、汽车智能、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这四个领域从碳减排角度出发,不涉及计算,构成技术维度的领域。不同领域进展不同,像汽车节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工作较早,体系比较成熟,而循环低碳等领域的标准存在短板,需要加快推动制定。具体来看各个领域的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个是碳管理领域,在国家总体统筹下推动标准制定。之所以强调国家统筹,是因为“双碳”标准不只是汽车行业的事,还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边界划分与核算方法统一、参数统一,所以只要是碳管理相关标准,都在国标委统一管理下开展制定,确保标准名称、架构等与其他行业标准保持一致。目前已构建覆盖整车、零部件以及企业和产品层级的标准体系框架,发布了2项国家标准,还有15项标准正在研制中。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会聚焦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的碳足迹标准,推动这些标准的制定。
在碳管理领域,碳足迹标准是核心,也是大家关注度最高的,但在标准制定和实施中面临不少难点,比如国内外核算规则复杂、核算边界不统一、边界划分未达成共识。针对这些问题,后续我们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依托国家层面的基础标准,2024年发布的《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是指导各行业制定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基础性文件,目前汽车行业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整车的碳足迹标准,都依据该标准的方法论开展研究;二是完善汽车行业自身标准,目前已完成3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即将发布,同时抓紧推进“新三样”国家标准的制定,从国家层面统一汽车行业碳足迹核算方法;三是借助国际平台和方案,向国际输出我国的技术方案,争取构建国际国内协调的标准体系架构。
第二个是绿色制造领域,目前通过构建汽车绿色制造体系,已完成12项标准的制定,涵盖技术通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方面。这些标准在提升汽车行业绿色设计水平、规范整车绿色制造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个是使用环节的相关标准,这部分主要包括汽车节能标准和新能源汽车标准。先看汽车节能标准,它是我国开展工作最早、对碳减排贡献最大的子领域,目前有27项标准,大部分都作为支撑产品公告、能效标识、双积分政策、财税政策的依据,得到强制执行,碳减排效果十分明显。面对2030年后的新周期,汽车节能标准需要更新和完善,后续我们会进一步开展实际道路能耗、多场景能耗测试方法的研究,同时研究2030年后商用车、乘用车能耗管理方法和管理力度。另外,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后,能耗测试方法和评价体系会发生颠覆性变化,目前我们也在开展相关预研工作。
在汽车节能标准中,测试方法标准是核心,以3.5吨以下载货汽车为例,相关标准已覆盖汽柴油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等各类车型。有几点需要关注:一是试验工况,从2020年开始,各类车型的能耗测试都全面导入符合我国道路实际情况的工况,确保能耗测算的准确性;二是测试场景,从2020版相关标准(如 GB 19578)开始,除常温能耗测试外,新增了低温、高温、高海拔测试方法,这对纯电动汽车冬季行驶里程的评价帮助很大,目前通过国家标准测算的低温行驶里程,与消费者实际道路体验较为接近;三是测试方法优化,针对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断提升的现状,考虑在标准中增加“缩短法” 测试方法,提高测试效率。目前这些测试方法标准已在能效标识环节引导采用,未来我们也在评估其在产品准入环节强制实施的可行性。
再看新能源汽车标准,该领域开展工作较早,目前已有近140项标准,覆盖整车、系统、部件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如果说汽车节能标准是碳达峰阶段影响最大的体系,那么新能源汽车标准就是未来碳中和阶段减碳的主力。新能源汽车标准中有两个核心部分,一个是安全标准,另一个是固态电池相关标准。
先讲安全标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依托。从国家和产业层面来看,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和产业安全,但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品质及安全技术升级面临较大成本压力;从公众层面来看,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始终高度关注,一旦发生电池着火事故,很容易成为行业和互联网关注的焦点,对产业发展带来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解决安全问题需要多方面技术提升,目前还需要一定的技术突破。从工作进展来看,目前已有14项安全标准,覆盖各类整车、部件及动力电池等方面,但仍有提升空间:在整车层面,正对电动汽车整车安全、碰撞后安全、燃料电池汽车安全等重要标准开展新一轮修订,进一步加严要求;在系统部件层面,新版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已正式发布,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对标准的理解和实施;在管理层面,相关安全管理标准(如 GB 18384)已正式发布,后续会向全行业进一步普及。
再讲固态电池相关标准,安全标准是筑牢安全根基,而固态电池标准则瞄准未来技术创新。固态电池被普遍认为是未来电池技术的颠覆性发展方向,国内外都在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但目前固态电池核心技术尚未真正突破,行业对固态电池的理解也存在一定混淆。因此,目前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方向包括研制固态电池术语、分类标准,统一行业认知;推动固态电池安全性能系列标准的制定;逐步完善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为技术产业化奠定基础。
第四个是循环利用领域,该领域标准数量较多,目前已有40项标准,涵盖整车回收、动力电池回收等各个方面。下一阶段,我们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开展再生材料在汽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二是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指南及相关标准的研究;三是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我们会高度关注动力电池相关重要政策的落地,同时逐步完善汽车后市场标准体系。
在此还需补充标准国际化工作的进展,这部分工作主要涉及联合国层面和国际标准层面。目前我国在国际层面担任多个领导职务,有多项国际标准、国际法规由我国牵头完成,这些都是很好的平台,能将我国的技术方案输出到国际,为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国际推广加强多双边合作,将更多中国标准推向国外,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有40余项标准被10多个国家采用,这对产品出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未来展望
最后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未来工作的思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尤其是针对固态电池、换电等新模式、新技术,重新梳理和完善标准体系,填补标准空白;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研究,包括碳管理、节能、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需要在短时间内加快制定进度,形成更完善的技术支撑;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履行好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职务,更好地将我国的技术方案推向国际,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和技术出海,助力行业发展。
谢谢大家!
以“高端、求实、重效”为特点的中国汽车论坛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并成为中国汽车领域的“达沃斯”论坛,备受业内外广泛关注。作为汽车行业顶级盛会,中国汽车论坛依托于汽车行业权威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继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力打造及时向行业输出新思想和智慧碰撞的高水平交流平台,继续助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日共圆汽车强国梦!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部数据治理研究总监赵佳发表题为“汽车行业数据治理研究报告解读”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车联网与智慧交通研究部副主任于润东发表题为“汽车行业数据空间发展研究”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材料计算部部长余澍发表题为“AI驱动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技术突破、产业实践与未来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江明发表题为“数据驱动未来:汽车数据汇聚及智能应用”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亚楠发表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发展与安全风险协同治理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加速构建车网融合互动产业生态”中,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光储直柔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发表题为“V2G规模化商业应用瓶颈与破局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低空与数字技术群共筑汽车新生态”中,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向磊发表题为“破界腾飞——低空与汽车产业的万亿级融合之路”的演讲。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拆解与重构,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变革”中,广州市巴图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曾万贵发表题为“数字化平台赋能汽车拆解与后市场配件流通”的演讲。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拆解与重构,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变革”中,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宇科发表题为“聚焦“车-件-料”价值重构,赋能汽车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