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3 19:47:11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访问量:6746 次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3日“高层峰会: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创新”中,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 吴会肖发表题为“系统化创新驱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媒体同仁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长城汽车的吴会肖。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本届泰达论坛,和各位共同探讨中国汽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向全球突围。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会议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正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的篇章正在启航。刚刚听到各位前辈的分享,我在脑子里回顾自己工作30多年的一幕幕,尤其是过去5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前瞻政策和市场创新活力,完成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身,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突破了50%,智能网联汽车从几年前的前沿概念走向了规模化的量产,中国汽车也确实正在从汽车大国稳步迈向汽车强国。站在这样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窗口期,我们中国车企如何持续地攀高向新,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企业生存,也关乎国家产业的竞争力,也关系到我们的全球话语权。所以接下来我想从三个趋势来分享一下长城汽车的思考和实践。
第一个趋势是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精进的发展范式之变。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实现了大步快跑,产销规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背后确实存在资源错配、内卷加剧的问题,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公信力是有负面影响的。未来五年,期待行业进入稳步精进阶段,这里的稳不是慢,而是回归造车本质,谋求长期主义下的系统能力的跃升,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精准地洞察用户需求,更高效地整合技术资源,更加扎实地构建整个体系的韧性,在每个细分领域、技术细节上深耕细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助力中国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公信力提升。
第二个趋势是从集成创新走向基于问题和需求导向的原始创新,从单点突破创新迈向系统融合创新。过去五年,我们的汽车产业有很多技术创新,多是以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单点技术突破为主。到了下一阶段将是软硬一体、跨域协同的系统创新。新能源是基座,智能化是灵魂,网联化是血脉,真正的领先来自于能源、智能、互联等多个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我们说的辅助驾驶的功能为例,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模型和算法,更加离不开线控底盘的精准迅捷地执行,驾乘体验在未来不仅仅取决于动力、性能、底盘的调教,也需要通过算法不断提升车辆的自调节、自适应能力。未来的企业不再是出行的工具,而是进化为具有感知、思考和净化能力的智能生命体,技术架构也确实正在从预控制向中央计算转变,更关键的创新模式也会从企业内部研发走向跨界协同、生态创新。只有打通硬件、软件、算法与生态,实现技术、用户、场景的闭环迭代,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第三个趋势是未来竞争格局之变,未来一定是从本土深耕迈向全球突围。相比于2021年,自主品牌产销由790万辆增长到了1390万辆,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占率从不到40%增长到了60%以上。我们也回顾一下整个汽车的百年发展史,实际上汽车产业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全球化的基因,也只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经营品牌、服务用户,才能持续地提升国际竞争力。没有人否认“十五五”期间必将是中国汽车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关键时期,全球化不再是单一的产品出口,而是技术、品牌、制造、供应链与文化价值的生态出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应对市场、法规,理解环境不同的偏好,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和品牌建设的全身布局。
今天以技术为基石、以用户为中心、以价值延伸为导向、以全球化市场为阵地,向各位汇报一下长城汽车在新的时代下是如何投建和运营的。
技术层面,以横、纵、垂三个概念来打造了科技生态网,具体就是纵向的技术进化,横向的跨域融合以及与外部生态聚合的三维创新。纵向深化核心技术,我们在动力领域上一直在构建覆盖燃油、混动、纯电、氢能的全球化、全动力布局,特别创新推出了智能混动四驱HI4家族,真正做到了全场景覆盖、全车型适配。智能化领域也把强大的AI大模型和OS系统做了深度的融合,新一代的AIOS将为用户打造主动感知、主动服务家庭的New Member,同时在VLA+世界模型的技术焕新下,即将亮相全新的辅助驾驶系统。横向上要加速技术领域的跨域融合,以新一代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底盘操作系统为核心,推进能源、组合驾驶辅助、车身、底盘等控制域的深度协同,实现从功能叠加到系统融合的转变,构建车端、云端、用户端一体化的智能生命体。对于外部聚合生态的资源整合,长城汽车始终坚持开放协同,与全球的顶尖学术机构、科技企业共建AI技术生态,通过联合创新、数据共享与标准共建,推动下一代技术范式发展和生态持续进化。
在产品层面上,我们进行用户主义,让技术创新真正的服务于人。第一是要把我们的需求做精准的定义,从技术导向迈向需求导向,建立了数字化需求洞察平台,来识别不同场景下的用户体验痛点,实现从技术到用户的全链路互通,推动产品定义,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人。这句话理论上讲起来简单,但大家都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转型,还好最终有了非常好的结果。第二是平台的高度集成,要基于整车思维把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全球化、高柔性的模块化平台,像积木一样灵活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实现轿车SUV、MPV、甚至皮卡等全品类的覆盖和规模化落地。把平台高度集成放到了产品和关注用户层面,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更好的管控成本,更好地落地我们的质量管控体系。第三是智能和安全兼备的理念。在智能方面要构建软硬协同、常用常新的全生命周期的价值体验,真正实现车随人变、常用常新。但在这样一个时代,安全变的更加重要,所以在安全方面要夯实安全可靠的整车基础性能,构建软硬融合的双轨品质管理体系。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面向软件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随着电子电气设备在整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质量管理的方法论也要不断迭代。
上面讲完了技术和产品,下面在价值层面围绕人、车两大核心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持续拓展汽车产业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
通常很多人会讲在科技价值的维度上怎么做的,长城汽车和所有企业一样也在不断拓展汽车属性边界,车辆不仅是移动的交通工具,更是融合了AI、互联与能源技术的智能终端,可以作为移动的储能单位参与电网互动,可以支持智慧城市的能源调度,同时也作为超级的智能终端融入智慧家居、智慧办公等多元生态,成为万物互联的关键节点。
下面讲一下全球化的层面,我们始终坚持生态出海战略,围绕技术、服务、经营、品牌四大维度,实现从市场全球化到企业全球化的升维。
第一,技术本土化。我们也在建立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在主要区域设立海外的研发中心,这样不仅能够完成产品的本地化适配,更能够针对不同市场气候、路况、用户偏好进行专项研发,满足不同区域的差异化需求,实现从全球标准+区域特色的产品创新。
第二,服务本土化。我们建立了全球化的营销服务体系,包括线下数千家的服务网点以及线上的数字服务平台。实现全球用户7×24小时全时在线,提供销售、维保、互联等一站式服务。
第三,经营本土化。我们在全球不同区域设立当地的办事处或者成立子公司,我们也吸纳了一大批扎根当地、了解当地的本土人才,帮助长城汽车更好地走进本土市场。同时也构建了多国多产地的全球供应链与生产布局,深度进行本地化采购与当地用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的转型。
第四,品牌跨文化。面向海外,坚持以一个长城的全球战略,用“go with more”的全球品牌理念,把中国有容乃大的哲学智慧和现代工业文明相融合,以统一的品牌形象去构建全球的海外认知。同时也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推动品牌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转型,真正讲好中国汽车的品牌故事、文化故事。
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新的是技术创新,新的是产业协同,新的是综合国力,我们也希望能够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协同产业各方,共享基础研发成果,实现技术共生。拉通上下游标准体系,构建生态共生,谋求全产业链利润的合理分配,推动价值共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长城汽车愿以开放之态、创新之智与诸位同仁一道筑牢中国汽车产业公信力的根基,实现高质量全球化的市场突围,共同打造赢得全球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谢谢大家!
以“高端、求实、重效”为特点的中国汽车论坛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并成为中国汽车领域的“达沃斯”论坛,备受业内外广泛关注。作为汽车行业顶级盛会,中国汽车论坛依托于汽车行业权威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继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力打造及时向行业输出新思想和智慧碰撞的高水平交流平台,继续助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日共圆汽车强国梦!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部数据治理研究总监赵佳发表题为“汽车行业数据治理研究报告解读”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车联网与智慧交通研究部副主任于润东发表题为“汽车行业数据空间发展研究”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材料计算部部长余澍发表题为“AI驱动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技术突破、产业实践与未来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江明发表题为“数据驱动未来:汽车数据汇聚及智能应用”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亚楠发表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发展与安全风险协同治理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加速构建车网融合互动产业生态”中,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光储直柔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发表题为“V2G规模化商业应用瓶颈与破局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低空与数字技术群共筑汽车新生态”中,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向磊发表题为“破界腾飞——低空与汽车产业的万亿级融合之路”的演讲。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拆解与重构,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变革”中,广州市巴图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曾万贵发表题为“数字化平台赋能汽车拆解与后市场配件流通”的演讲。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拆解与重构,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变革”中,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宇科发表题为“聚焦“车-件-料”价值重构,赋能汽车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