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泰达论坛【高层峰会】丨东风杨彦鼎:稳步夯实新能源技术 加快突破智能化技术 构建核心技术新生态

日期:2025-09-13 19:43:20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访问量:7989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3日“高层峰会: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创新”中,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发表题为“稳步夯实新能源技术 加快突破智能化技术 构建核心技术新生态”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东风汽车。上午国家政策与行业趋势已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报告,我将直入主题。首先谈一谈东风公司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和认识。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实现“换道超车”的新机遇,也正在重塑科学研究的范式。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技术重构,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品牌实现全球化突破提供了历史性窗口。我们的汽车产业正从“机械硬件主导”加速转向“人工智能定义”的新赛道。人工智能通过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三大要素重构了产业的价值逻辑,竞争维度也从过去单一硬件参数的比拼,升级为算法迭代速度与数据闭环能力的体系化竞争。产品定义从机械性能导向转向满足用户需求的全链条服务,研发维度也从传统基于经验数据的开发转向大数据闭环驱动的智能开发模式,研发效率正大幅提升。这种变革带来的效能显著,加速了整个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从过往经验看,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能够大幅提升技术开发效率和速度,无论是在造型设计、材料研发周期还是仿真领域。从验证角度看,过去的验证方式也在被颠覆和变革。随着人工智能在仿真领域的应用,验证样车的数量进一步压减,可以预见后续整个研发效率将呈指数级提升。

其次,用户需求驱动技术跃迁,产品进化成为新动力。当前,汽车消费从符号化消费转向智能与场景理性消费,主要呈现三大方向:

第一,安全与舒适的底层需求持续升级。近三年来,驾乘舒适性、系统可靠性、主动安全功能始终稳居用户关注度前三位。其中,驾乘舒适性的用户关注度持续上升40%,位居用户功能需求第一位;系统可靠性的关注度从28.7%增长到35%;主动安全的关注度始终保持在33%的较高水平。与此同时,五感体验的技术要求从过去单纯功能满足向情感适配延伸。

第二,场景化服务需求高速增长。用户日常使用场景呈现多元化趋势,工作通勤和家庭用车仍属高频场景。从大数据分析看,2020年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车内停留时长仅为72分钟,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134分钟。用户在车内停留时间更长,就会期待通过空间灵活化、智能化、场景化、舒适安全化、娱乐沉浸化等体验,实现汽车从单一交通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的升级。

第三,人车关系迈向伙伴化。随着智能座舱与人工智能深度整合,40%的用户将多模态交互视为智能座舱的核心指标。用户对空间交互、多模感知、操控等功能日常需求强烈,主动式DMS包括面部识别、手势控制等功能的搭载率不断上升。拟人化车载智能体所提供的陪伴属性,进一步推动汽车向情境理解、行进响应、服务闭环的方向演进。

我们认为,当前智能汽车的形态将持续升维。结合今天上午欧阳明高院士对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也认为,未来汽车成为智能体将是终极方向,汽车成为智能移动终端已成为行业共识。东风一直在推动AI能力向汽车具身智能体跃升,致力于打造数据驱动、可自主进化、承载智能移动生活空间的汽车具身智能体,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智能且持续进化的产品和服务。

从汽车到汽车具身智能体,我们重点聚焦四个方向的关键技术:

第一,舒适安全的强健体魄。汽车的物理架构不断进化,一体化车身构建更加坚固的骨架,线控底盘实现毫秒级精准运动控制,高性能驱动系统赋予汽车强大的瞬时动力响应。智能传感器精准监测车辆运动状态,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适应的跨越,为用户提供安静、平稳、安全、可托付的私人移动空间。

第二,高效敏捷的智慧大脑。汽车神经中枢从分布式架构转向中央集中式架构,高算力芯片提供澎湃算力,中央计算平台整合座舱、驾驶、车控三大功能领域,实现全域算力的高效协同与精准调度。基于大模型和多模态交互的智能服务,让汽车更理解用户意图,提供主动服务,实现从“人适应车”到“车理解人”的转变。

第三,更懂世界、更懂你的智慧灵魂。通过跨场景深度推理的全模态具身智能认知系统,实现类人化决策与预测。依托软硬件协同,车辆能够动态适配用户情绪状态,同时具备万物互联能力,跨终端无感流转于各种智能设备之间,成为富有情感的智能伙伴。

第四,持续成长的进化基石。通过构建车路云星协同的数据闭环,车辆基于真实道路场景持续学习优化海量数据,实现车端推理与云端训练的迭代模式。同时,完备的信息安全防护和高精度仿真测试技术,为车辆全生命周期进化提供安全保障和效率加速。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未来汽车将是集强健体魄、智慧大脑、共情灵魂于一体的具身智能体,通过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成为人类安全、贴心、可信赖的智能终端。

下面报告第二方面:东风汽车在相关领域的阶段性成果与实践。

面对产业变革,东风已掌握核心技术,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构建系统性创新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向具身智能体迈进。我们坚持构建“一核双机双元”的智能化体系。在通用大模型持续进化、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东风在2024年上海车展提出打造具身智能体这一汽车未来形态,同时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构建“一核双机双元”智能化技术体系。“一核”指企业级大模型,“双机”为天元架构OS,“双元”为天元智驾和天元座舱。

围绕智慧大脑、强劲心脏、强健体魄等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跃迁探索。我重点介绍我们在人工智能基座、固态电池、前瞻研究及车路云星一体化路线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构建全价值链的人工智能新能力,夯实基座。针对汽车体验同质化挑战,东风当前仍需突破多模态认知、智能体调度等核心AI技术的协同难题,确保不同维度技术环环相扣、高效联动;同时需平衡用户端体验升级与企业端全链路智能化的同步推进,避免技术落地与实际需求脱节,尤其在智能场景推理、主动服务等领域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适配。我们持续突破多模态认知和智能体调度等AI能力,通过研产供销服全链路的智能化场景,以AI洞察用户场景与需求,从设计端确保人工智能能力贴合需求,将人工智能产品定义精准度提升50%。同时,借助云端深度学习与大数据技术,构建车辆云端健康监测系统,系统准确率超过90%,既保障用户安全,又积累海量数据,支撑技术持续迭代。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于太极大模型突破智能场景推理、主动服务与数据闭环等核心能力,让产品更精准捕获用户需求,主动适配提供服务。同时围绕“三网融合,五支一体”方向,推动汽车具身智能体概念落实到规模化商品中,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布局。

第二,把握固态电池产业颠覆的新机遇,巩固技术。当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遇到瓶颈,存在安全风险与低温性能等核心痛点,行业对固态电池作为未来终极解决方案达成高度共识。固态电池,尤其是全固态电池的开发和产业化仍面临诸多难题,包括电芯制备工艺、成本问题和量产稳定性控制等。东风正在研发基于氧化物和聚合物的新型复合电解质固态电池。目前行业固态电池处于固液混合状态,比例约7%-8%。通过正负极配方和电解质配方,我们大幅降低电池内部阻抗超过30%,加快充电速率,提高效率。通过正负极材料组合,高效结合超薄电解质涂布技术和制造工艺优化,提升电池单体积储能能力。当前循环寿命达1200次,-20℃以下容量保持率达89%以上,从实验情况看,低温续航表现较为优异。同时围绕固态电池搭建全链路测试体系,从材料到电芯再到电池包,全方位验证产品可靠性,目前已通过170℃热箱安全实验,远超液态三元电池130℃的水平,安全阈值大幅提升。后续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技术,并与产业链充分合作。当前在固液混合态350瓦时/公斤技术方面,已在武汉建立中试基地,计划与整车开发协同,于2026年实现整车1000公里全电续航。

第三,打造车路云星的智慧出行生态。当前单车智能仍存在感知盲区和极端场景应对不足的问题。车路云星一体化可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出行新生态,打破技术瓶颈,这也是东风一直深耕的领域。车路云星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多品牌、跨城市、无统一数据标准的数据协同问题,车端和路端采集的海量数据需实时分析,以及隐私安全等难点。当前在车端融合多雷达感知的同时,结合路侧终端实现超数据感知,弥补单车感知短板,我们正在积极开展相应工作。联合行业伙伴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包括5G、V2X通信技术标准,解决多品牌、跨城市的标准难题。同时开发云端协同调度平台,实现实时交通态势分析和风险预警。以车端感知、路侧协同、云端调度为核心,搭建完整技术体系,联合行业制定相关标准。当前在武汉、襄阳、十堰落地智慧港口出行物流场景,已实现匝道预警、绿波通行等十项功能。未来将持续开放合作,与产学研各界伙伴共同加速车路云星开发的普及。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东风作为央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指示,坚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用户共创,奋力在汽车强国建设中勇担中坚、砥砺前行。未来期待与各方协同,以协同之力共筑汽车强国,为产业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热门文章

关注一下,了解更多活动内容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