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泰达论坛【新兴产业生态专场】丨刘博文:电动汽车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及标准展望

日期:2025-09-12 15:33:56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访问量:5624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加速构建车网融合互动产业生态”中,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充换电业务部主任刘博文发表题为“电动汽车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及标准展望”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受到泰达论坛的邀请参加本次车网互动相关的论坛,我的汇报题目是电动汽车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及标准展望。

刚才各位专家对政策讲了一些内容,应该说从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就明确提出了要提高电网调峰调频安全应急等响应能力,到2023年12月《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顶层目标,就是要在2030年实现一个千万千瓦级的双向调节能力。所以,我们后面包括一些试点工作,试点项目等等都是围绕这样的目标开展。

整体来讲的话,刚才几位专家讲到了车网互动从单个项目原来的示范向试点的转变过程当中,提出了这样的60%和80%的低谷充电的目标,主要为电网削峰使用,参与试点的V2G项目放电总功率原则上不低于500千瓦,年度放电量不低于10万千瓦时,西部地区可适当降低。年度放电量是高于10万千瓦时这样的目标,实际上也就是从原来的单个站的示范向多个站的聚合的转变。

刚才提到了,为什么我们要车网互动,这个车网互动的定位在哪里?意义在什么方面呢?首先它是新兴电力系统需要灵活性资源,我们在保供应、保安全、促消纳这上面需要这样的灵活性资源,当前火电承担主体责任,同时是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消纳的压舱石,但是随着未来新能源的不断渗透,不断提升,灵活性资源缺口越来越大,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需要用高比例的灵活性资源应对,这个是车网互动的逻辑。

车网互动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2030年根据有关数据预测新能源汽车会达到一亿辆以上,能够提供六千万千瓦的可调负荷的能力。

同时车网互动刚才讲的无论是保安全还是促消纳,还是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在新能源发电过剩的时候可以储存电能,不足的时候释放电能,提高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消纳比例,推动能源的转型。同时车网互动可以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今年3月份印发文件,设立上海、常州、广州等9个城市以及30个试点项目,从试点城市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区域,也可以看到,这些区域相对来讲经济比较发达,但是电力供应供需相对来讲比较紧张。

从试点申报材料来看,车网互动已从过去的科研项目试点,正如多位专家提及的,转向如今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多方面转变。从单个项目向规模化应用转变,从技术验证向产业化生态建立转变,从以企业为主导开展向体系化建设转变。从车网互动发展现状而言,充电环节处于产业初期阶段,技术基础较为完备,政策配套逐步完善,车主参与意愿较高,行业共识条件良好。

以放电为目标的V2G目前处于产业孵化期,政策配套尚不完善,车主参与程度较低。正如蔚来的胡总所提及,车企尚未专门推出具备V2G功能的上市车型,这背后存在生产关系的转变:此前充电桩为单向供电模式,定位是为车辆提供服务;而当前则需要车辆向电网提供服务,这是生产关系的重要转变。

在放电场景的申报中,公交场站与换电场站的规模化申报量较大,居民区放电、微电网及园区规模化放电的申报量则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各地政府在公交与换电领域的统筹协调能力较强,更易实现规模化推进。从申报情况来看,当前激励机制仍以政策机制与补贴为主要依托,通过市场化探索构建多元商业模式的条件尚未成熟。

社会参与方面,目前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车主与车企的参与程度从申报情况来看相对较低,社会层面的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

从上半年车网互动开展情况来看,整体成效良好。政府监管平台已接入试点地区的智能有序充电桩达41.7万个、换电站132座,试点城市居住有序充电桩建设提前完成既定目标;V2G充电桩建设完成47%,换电站建设完成66%,设备放电功率指标完成59%,为年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周期目标的达成筑牢了基础。

有序充电目前依托各省分时电价机制推进,公共场站已基本实现工商业分时电价全覆盖,全国22个省份已实施居民分时电价政策。随着有序充电桩的持续建设,其促进低谷时段充电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上半年试点城市低谷时段充电量占比达59%,较去年提升9.1%;私人充电桩低谷时段充电量占比达77.9%,较去年提升7.4%,以上为9个试点城市平均数据。据此推进,年底有望完成初始设定目标。

双向充放电在多场景实现突破,逐步构建多方共赢生态:

居民社区场景:上海市通过私桩租赁结合需求响应收益的模式,实现用户零成本参与;广州市通过专项补贴与个人结算单优化,有效激活车主参与热情。

公共充电场站场景:深圳市通过大规模示范项目与多方协同,打造共赢样板;合肥市通过虚拟电厂接入结合峰谷价差锁定,保障稳定收益。

公交与重卡等专用场站场景:常州市通过充电站、换电站与微电网的协同运作,实现充放效益最大化;昆明市通过推进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从装备技术攻关角度来看,新能源车侧在车联网领域已初步实现通过车辆充放电精准控制,达成与电网的高效互动;动力电池的寿命与安全性持续提升。

充放电设施方面,V2G设备的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成效显著,直流母线柔性充电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配电网侧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光伏发电系统、储能设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电网之间实现深度、高效的互动。

舆情控制能力也在全面提升: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车网互动示范项目采用5G+量子技术构建;深圳市启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反向放电首次示范,超2500辆车次参与,总放电量超7亿度;部分项目依托算法构建信任体系实现身份认证,通过数字证书完成身份核验,全方位保障车网互动系统稳定运行。

从核心设备效率与成本来看,当前V2G关键设备放电效率评估水平已突破96.5%;设备成本较试点初期下降50%,当前成本为0.75元/瓦,7千瓦规格设备价格约为5000-6000元,预计到2025年底,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技术贴合场景需求,有效突破应用瓶颈:广州市研发V2G充放电柔性装置,可降低存量设施改造难度,实现调峰调频功能;淮北市开展基于公交场站放电的火电厂黑启动研究,进一步拓展电网应急应用能力。

补贴政策方面,各地政府均加大对V2G放电的补贴力度,多数试点城市已出台相关上网电价机制,此处不再赘述。

用户参与度提升方面,各地采取多样化举措:江苏、广东等多地开展车网互动知识普及与宣传活动,培养用户放电习惯;通过构建经济激励、积分与权益激励、荣誉与社交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共同推动用户参与度提升。

多家车企开展电池充放电寿命衰减测试与建模工作,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数据支撑;部分企业将旗下车型的V2G放电量折算为行驶里程,同时与保险公司展开合作,相关保险公司率先推出车网互动责任险,覆盖设备故障、第三方损失、收益损失等场景。

标准化工作推进方面,中电联作为能源行业充电设施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于2023年组建成立车网互动标准工作组,电网企业、车企、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科研机构等48家单位参与其中。去年及今年已召开多场专项工作会议,围绕交直流充电模式对比、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柔性互动设计实践等主题开展研讨。目前,车网互动标准体系已覆盖关键设备、负荷聚合、服务信息交互、建设运行4个方面。去年及今年已发布多项国家层面标准,例如GB/T 44130.1-2024《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信息交换》,明确车辆与平台、平台与车网互动之间的信息交互内容;《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设备技术规范》(GB/T 46148-2025)则是关键设备领域的核心标准。

目前在编的我们的充电建设运行技术导责今年年底前会通过审查,预计明年一季度发布,包括装置测试要求,以及我们的一些负荷系统的技术规范和负荷聚合资源的通信要求今年年底应该会去发布。

下一步工作应该受到国家能源局的委托,下面会聚焦整个政策调研分析、各场景的调研,去做一些工作。在技术层面的话继续惠及技术方案,年底发布一本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白皮书,包含车辆有序、桩端有序包括平台端有序的多种技术方案,我们继续研讨V2G的技术路线在并网安全等等方面进行分析,继续研讨车网互动的这样一个测试方案,以上海目前车网互动的测试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做一些深化。

标准方面的话应该在明年一季度会进行发布,车桩放电协议目前正在编制,会以行业指南的形式进行一个发布。V2G并网标准正在研究当中。我们和标准院这边共同开展这样的一个电池放电范围、电池评估标准包括电池功率、放电量的界定这些工作持续进展当中。

指标体系评价是针对车网互动这项工作和这项改革,我们看如何看待车网互动发挥作用与否,既要评价车网互动聚合资源绝对值,也要评价车网互动在聚合商和虚拟电厂相对值,我们会在应该是本月或者下个月初发一个这样的车网互动的指标体系。

最后,整个车网互动需要我们整个上下游企业包括电网公司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用户通力协作,借用有关部门领导的话,车网互动需要用我们改革的勇气去进一步探索,也希望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携手共同让车网互动进一步发挥更好的作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