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2 15:07:14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访问量:5551 次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汽车产业低碳发展与资源循环利用新机遇”中,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室主任王攀发表题为“基于EPR的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及产业发展研判”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行业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借此机会,发布《基于EPR的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和产业发展研判》智库报告。接下来,我将从汽车产业发展动态、EPR制度实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未来发展方向四个维度展开分享。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与资源循环利用潜力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产业规模与创新活力持续凸显。首先,产业规模稳居全球领先地位,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是持续攀升——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渗透率已达44%,充分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其次,产业发展正面临内外环境的双重驱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叠加国内消费转型升级需求,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以创新为核心,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主旋律。
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汽车及动力电池资源循环利用开辟了广阔市场空间。从“量”的维度来看,汽车工业作为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辐射范围广,经测算,每年汽车生产消耗的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超4000万吨,若能实现这些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带来可观的碳减排效益。近年来,随着“以旧换新”政策加持,报废汽车回收加速推进,全年报废汽车更新超290万辆、置换更新超370万辆,报废汽车市场已进入高峰期。
从“质”的维度来看,我国报废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潜力较大。当前,通过精细化拆解,报废汽车可实现23%的零部件层级循环利用(如零部件再制造、回用),72% 的材料层级循环利用(如废旧金属、塑料回收),既能有效缓解资源压力,又能创造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催生了庞大的动力电池回收需求。据统计,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当年退役量将超 100万吨。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不仅是消除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的关键举措,更是弥补锂、钴、镍、锰等关键金属资源供应缺口的重要途径,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EPR 制度内涵与汽车领域实践探索
在资源循环利用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与理念支撑。首先,明确 EPR 制度的核心内涵,“生产者”指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则是将生产者对产品的资源与环境责任,从生产制造环节向上延伸至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环节,向下延伸至消费、流通、回收利用及最终废物处置环节,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依托EPR制度,可有效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EPR制度的试点实践可追溯至2021年,当年工信部联合相关部委印发《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汽车EPR制度建设迈入新阶段。试点聚焦四大重点任务:建立回收体系、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并明确了定性与定量目标。试点期间,11 家主流车企及产业链上下游60余家企业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相较于试点前,回收利用水平提升近20%;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多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 称号,示范效应突出。
试点过程中,关键支撑平台与模式的搭建同步推进。一方面,开发建设汽车产品EPR公共服务平台,采集报废汽车拆解、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信息,逐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多元化部件选取、清晰材料源头追溯,初步构建“从车到车” 的闭环循环商业模式,并在再生铝循环利用、制造件多元化应用等领域形成先进模式,为降本降碳提供有力支撑。
行业层面也在持续推进经验总结与能力提升。通过开展“汽车EPR企业行”系列调研,总结行业经验、挖掘先进案例、搭建交流平台,形成试点优秀案例上报主管部门,并编制《车用再生塑料专项研究报告》,分析车用再生材料发展趋势。针对国内外政策趋严(尤其是海外绿色贸易壁垒对汽车出口的挑战),以及行业对 EPR 经验推广、标准统一的迫切需求,我们组织发起 “EPR 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企业通过自选任务、制定目标、组建联合体的形式,共同探索EPR实施路径与商业模式,该计划聚焦关键零部件绿色生态设计、再生材料循环使用、零部件再制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任务,目前已有车企、材料企业、回收拆解企业、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协同氛围。
三、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演进与管理升级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汽车资源循环的重要板块,已历经近十年发展历程。首先,梳理政策演进阶段:2018年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元年”,当年发布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资源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奠定行业发展基础;此后,随着产业出现新情况、新模式、新问题,政策持续更新调整。2025年是关键节点,一方面,行业进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的“第二阶段”;另一方面,“第三阶段”(立法阶段)已启动,相关部门正开展《锂电池回收利用国务院条例》的研究工作。
2025年的重点政策举措聚焦多维度发力。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行动方案》,作为未来三年的 “作战计划”,从 5 个方面、32 项举措明确工作方向,并设定三个关键时间节点:一是 2025年11 月左右,发布2.0版本《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二是启动动力电池数字身份证制度研究与建立;三是 2027 年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升级为行政法规,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标志着管理力度持续强化。
2.0版本管理办法的核心变化体现在多方面。新办法将从电池生产编码、综合利用、信息报送等方面补足此前管理空白,同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监管依据、监管内容及惩戒措施,增强法规强制约束力。此外,立法研究工作已同步启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五大关键问题展开探讨:电池绿色生态设计、电池维修与回用、综合利用企业管理、动力电池数字身份证、电池回收积分管理创新,为后续立法提供实践支撑。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未来管理趋势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管理范围将从动力电池扩展至锂离子电池相关领域;另一方面,管理力度将全面提升,且始终贯彻EPR理念,依托EPR制度开展电池回收积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欧盟电池法中“电池护照” 要求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已较早启动“中国电池 ID” 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自主研发并上线“中国电池 ID 平台”。该平台整合了电池ID数据采集系统、DIC数据交互工具(含数字身份验证、数据加密与签名技术)、电池ID服务平台(含结果披露与检索功能),可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法规政策的一站式应对方案,既奠定中国电池数字身份证管理基石,也为行业构筑数据安全屏障、构建产业数字空间、搭建全球互信互认数字桥梁提供支撑。
四、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的未来方向与保障措施
面向未来,我们需聚焦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的“断链痛点”,依托 EPR 制度实现破局。通过梳理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结构框架,可发现材料、部件、整车循环三个维度存在断点与难点,需从四大方向发力:一是强化 “研用协同”,优化产品绿色生态设计;二是丰富售后维修配件选择,促进零部件循环使用;三是通过补贴积分、线上引导等模式,规范回收行为;四是推动产业协同攻关,共同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标准体系建设是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保障,需构建“1+X” 配套标准体系,填补标准空白。其中,“1”指顶层纲领性标准《生产者延伸制度实施指南》,明确 EPR 的实施主体、内容与流程,解决 “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X” 指配套标准,涵盖再生材料实际良率、汽车零部件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规范等,为行业提供明确的操作依据,确保EPR工作“有标准可依”。
在企业服务支撑方面,中汽数据围绕“政策合规”与“降本增效”两大方向,为企业提供汽车EPR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更好地适应政策要求、提升运营效率。
综上,无论是汽车EPR制度的深化实践,还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升级,核心都在于以EPR为抓手,打通资源循环链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产业协同。未来,我们将持续依托智库优势,深入调研行业需求,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以“高端、求实、重效”为特点的中国汽车论坛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并成为中国汽车领域的“达沃斯”论坛,备受业内外广泛关注。作为汽车行业顶级盛会,中国汽车论坛依托于汽车行业权威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继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力打造及时向行业输出新思想和智慧碰撞的高水平交流平台,继续助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日共圆汽车强国梦!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部数据治理研究总监赵佳发表题为“汽车行业数据治理研究报告解读”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车联网与智慧交通研究部副主任于润东发表题为“汽车行业数据空间发展研究”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材料计算部部长余澍发表题为“AI驱动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技术突破、产业实践与未来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江明发表题为“数据驱动未来:汽车数据汇聚及智能应用”的演讲。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数据驱动汽车产业场景变革”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亚楠发表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发展与安全风险协同治理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加速构建车网融合互动产业生态”中,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光储直柔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发表题为“V2G规模化商业应用瓶颈与破局路径”的演讲。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低空与数字技术群共筑汽车新生态”中,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向磊发表题为“破界腾飞——低空与汽车产业的万亿级融合之路”的演讲。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拆解与重构,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变革”中,广州市巴图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曾万贵发表题为“数字化平台赋能汽车拆解与后市场配件流通”的演讲。
在9月12日“碳循环生态专场:拆解与重构,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变革”中,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宇科发表题为“聚焦“车-件-料”价值重构,赋能汽车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