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2 14:46:54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访问量:6717 次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将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将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2日“新兴产业生态专场:低空与数字技术群共筑汽车新生态”中,广汽高域副总经理郑家响表题为“构建一键式、放心的智慧低空出行生态”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广汽高域的郑家响,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新兴产业论坛。接下来我将结合广汽高域四年多的行业实践,与大家探讨如何实现技术安全可靠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
关于低空经济相关内容,在此我不再赘述,重点想谈谈飞行汽车的定义。目前,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与飞行汽车这两个名词,在媒体和公众认知中可能存在混淆。正如王教授此前所提及的,狭义上的飞行汽车,是指既能在地面行驶、又能在空中飞行的运载工具。而随着我国近十几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从广义层面来看,飞行汽车可定义为能在低空实现智能交通与立体智慧运输的工具。
去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出了广义飞行汽车的定义,该定义涵盖范围比eVTOL更广,也更易被大众理解——即所有可实现从地面二维交通向低空三维交通延伸的智慧交通载具,都可称为飞行汽车,eVTOL自然也包含其中。此外,从技术、生产制造、核心部件等维度测算,飞行汽车约70%-80%的产业链、供应链及生产制造环节,可复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现有基础,具备“汽车基因”,这也是我们强调其“飞行汽车”属性的重要原因。
正如王院长此前所提到的,飞行汽车具备诸多优势与特征,是低空经济领域的核心赛道,在拉动投资、创造消费、提升创新能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载体作用。作为电动化垂直起降载具,飞行汽车具有智能化程度高、环保性能优、运输效率高、基础设施部署便捷等特点——无需依赖传统机场、跑道,可快速完成起降场地部署;分布式电推技术相较于传统机械技术,安全性更高且噪音更低;同时,因其可复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部件,并融合国产航空标准,具备实现低成本量产的潜力。
飞行汽车是汽车、航空等多行业交叉融合的产物,也是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在空中领域的延伸,未来应用场景广泛,成长空间巨大。依托我国成熟的汽车工业基础,在飞行汽车领域,我们有望摆脱过去在通用航空领域“跟跑”的局面,实现对美国等国家的“弯道超车”。
从市场规模来看,程会长曾提到,到2040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元;我国工信部等四部委也明确,到2035年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3.5万亿元,其中飞行汽车占比约三分之一,规模可达1万亿元。如此可观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不同背景的企业入局,包括传统航空企业、工业无人机企业、消费级无人机企业,以及近年来加速布局的汽车企业。广汽是最早布局飞行汽车赛道的企业之一,早在2021年便启动前瞻性规划,目前奇瑞、一汽、上汽、东风、长安等车企也纷纷加入这一赛道。
不过,飞行汽车赛道尤其是载人飞行领域,安全是首要前提,技术门槛远高于其他低空飞行器产品——相较于工业无人机(如用于农业植保的无人机)、消费级无人机,载人飞行汽车对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苛。不同背景的入局企业,在技术积累与产业支撑方面各有优劣:传统航空企业在极致安全性把控上优势突出,但过去对进口技术依赖度较高,在成本控制(包括技术研发成本与生产制造成本)方面关注度相对不足;无人机企业具备低成本、核心部件高度集成的优势,但在高安全等级飞行汽车产品的研发上仍需提升;而汽车工业恰好能弥补这两大行业的短板,既能依托成熟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体系保障产品安全可靠,又能凭借规模化生产能力打造经济、舒适的产品。
基于此,广汽早在2021年便启动飞行汽车布局。2024年,借着低空经济“元年”的东风,我们从广汽集团内部孵化出独立法人主体——广汽高域。之所以采用独立运营模式,是因为飞行汽车赛道竞争激烈,对决策效率、人才储备、技术迭代、市场响应速度要求极高。目前,广汽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仅参股不控股,公司经营决策完全由团队自主把控,通过更灵活的体制、更集中的资源投入,加快技术研发、适航取证与产业落地进程。
我们围绕飞行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致力于打造以高安全产品为核心的低空出行智慧生态,依托关键核心技术自研能力,并借助集团资源赋能,推动飞行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广汽集团作为世界五百强汽车工业龙头企业,去年汽车销量超200万辆,为飞行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我们已推出三款飞行汽车产品,分别是分体式多旋翼产品、计划明年量产交付的多旋翼产品,以及今年8月刚取得特许飞行证的复合翼产品。其中,前两款多旋翼产品聚焦短途出行场景,复合翼产品则主打更远航程、更快航速、更多载人的中长途出行服务。
接下来,我将简要介绍这三款产品,以便更直观地阐述我们如何构建安全可靠与经济舒适兼具的飞行汽车产品。
第一款是分体式多旋翼构型产品,至今累计飞行超2000架次。该产品首创分体式构型,其地面部分既是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底盘,也是可精准起降的停机坪,同时还是移动补能平台,实现了“一车多用”。多旋翼飞行器从底盘起飞,目前已在安全、动力、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去年珠海航展期间完成全球首次公开亮相。
第二款是在分体式构型基础上升级的多旋翼产品,在外形设计与安全性上实现质的提升,关键部件冗余设计、组合辅助驾驶功能、高效运营能力均得到优化。核心技术由我们自主研发,例如电池集成效率达80%,可实现25分钟快速补能;电子电气架构、电驱系统等核心部件也具备自主设计能力。这款产品是我们商业化进程最快的型号:今年3月,适航取证申请已被受理;6月初成立TCB;8月召开首次会议;计划年底取得适航证。已经布局产线明年实现量产交付。2027年开始正式开展商业化的运营。
第三款是复合翼产品,当前航程可达200公里,未来搭载大容量电池后航程可提升至400公里,能够满足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核心区域“一小时生活圈”的城际出行需求。该产品采用分布式动力布局,与另外两款产品一致,机身超90%采用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且三款产品均采用无人驾驶技术路线。
接下来,我将回归本次论坛的核心主题,如何破解行业痛点,实现飞行汽车技术实现与生产成本的平衡。结合广汽高域四年多的实践,我从四个方面与各位嘉宾、专家进行交流。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保障安全可靠。飞行汽车是复杂的系统集成产品,若核心技术依赖供应商,将难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尽管无人机、汽车等领域的供应商可在部分技术环节实现突破,但产品整体设计与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例如,我们采用第三代电子电气架构,实现“软件定义载具”与软硬分离,可快速推进技术迭代;依托车规级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自主设计能力,并融合航空标准,研发出高性能能源管理系统与电驱系统、电池集成效率达80%,可实现25分钟快速补能,大幅提升运营效率;电驱系统可实现200%扭矩运动差,保障动力输出稳定。此外,我们为产品搭载空中L4级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具备自动障碍物感知、智能低空避障功能,在飞行过程中可自主识别侵入的无人机、飞鸟、高压电线等障碍物,并实时规划路径,确保飞行安全。通过核心技术自研,我们不仅保障了产品安全性,更大幅降低了系统集成成本,实现品质、周期、成本的全面可控。
二是完善高效的试验验证平台,缩短试验周期、节约试验投入。飞行汽车的实验与适航取证周期长、投入大,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而我们依托广汽集团在汽车领域的成熟资源,复用先进实验验证平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位于广东韶关的南方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场,为我们提供了20平方公里的专属空域,可开展飞行实验验证,大幅缩短实验周期;通过技术验证提前发现产品问题,既保障了产品安全可靠性,又减少了实验与适航取证过程中的重复投入,降低了研发成本。
三是复用车规级供应链,融合国产航空标准,依托智能网联汽车工业强大智造能力,实现产品品质保障、成本有效管控。我们始终呼吁行业加强车规级供应链在飞行汽车领域的等效性研究。汽车工业拥有成熟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强大的规模化制造能力,将车规级部件应用于飞行汽车(如对车规芯片进行冗余设计),可实现成本大幅下降。目前,我们的飞行汽车产品车规供应链复用率超80%,国产化率超90%,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保障了产品品质。
四是战略布局双构型产品矩阵,实现产品“安全等级+控本能力”双向赋能。我们同时推进多旋翼与复合翼产品研发,构建覆盖短途、中长途出行的产品矩阵,并非简单为了覆盖更多场景,而是通过技术同源、采购同源实现技术互补与成本分摊。多旋翼产品商业化进程更快,可率先在短途观光、跨河湖岛出行等场景落地,通过规模化运营积累飞行数据,为复合翼产品提供验证支持;同时,多旋翼产品的量产可降低核心部件采购成本,间接减少复合翼产品的制造成本。而复合翼产品对安全等级要求更高,其研发成果可反哺多旋翼产品,进一步提升后者的安全性。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既筑牢了产品安全门槛,又有效控制了成本,符合国家对载人飞行汽车“安全优先”的要求。
未来,要实现飞行汽车“安全可靠”运营,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还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物理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即我们常说的“四张网”。我们将持续推进组合辅助驾驶技术研发,联合生态伙伴构建全空间体系,打造“一个手机、一个指令”的端到端一键式、放心的低空智慧出行生态,用户通过手机即可发起出行请求,享受便捷、安全的低空出行服务。目前,我们已在广州及大湾区推出相关实施方案,相信到2027年商业化运营“元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飞行汽车产品持续迭代,我们将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更经济、舒适的出行选择,推动低空经济尤其是低空出行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