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泰达论坛 | 打造汽车产业第一智库,会上释放重磅政策走向

日期:2020-09-05 13:36:53

来源:中国汽车趋势网

【中国汽车趋势网 9月5日讯】2020年9月5日,第十六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举行开幕大会,围绕“产业消费双升级、重构生态新格局”的年度主题为汽车产业发展谋篇布局。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和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嘉宾分享了众多重磅产业政策走向信息,现在归纳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 万钢

汽车产业应坚定“强链、补链”的战略核心,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我们应该保持战略定力,更加坚定的紧跟新能源汽车这一重大战略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向“市场+政策”双轮驱动转变。要持续加强产业链全链条的创新,不断地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以更加开放、更高水平的合作,与全球行业同仁一道,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跨界融合的汽车产业新生态

全球汽车产业创新体系正在产生变革,逐步由动力系统向整车产品创新拓展,由汽车产业向跨界融合、集群创新跨越,由单一产品销售向综合出行模式创新演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体系必须积极作为。

放眼全球,构建汽车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汽车产业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在应对疫情、复工复产期间,国资、民企、合资、独资、各类型的企业协同发力,有效地应对了外部条件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障和恢复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下乡,用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新能源汽车引导农村汽车消费直接跨入电动化,满足农村居民对绿色出行的美好向往,提升消费档次和生活质量,拓展新能源汽车在农村的销售、服务和充电设施的产业链,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我国而言,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国际和国内的市场需求是强劲和稳定的,畅通汽车产业内循环,对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应该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作用,不失时机地抓住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创新的机遇,以高科技、高品质的汽车产品,优质的市场服务以及成熟的发展经验,积极构建汽车产业的国际大循环的体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蔡荣华

预计全年汽车产业运行好于预期,有望恢复到去年的整体水平

汽车产业快速复工复产,有力地促进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预计全年汽车产业运行好于预期,有望恢复到去年的整体水平,可能在数量上、产销量上差一点,但是营销收入、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还有增长值,有可能达到去年的水平,将为“十四五”顺利开局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四个方面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一是努力促进汽车产业平稳运行

1)初步减少或者取消汽车的限购对无车家庭购车的支持进一步稳定扩大和汽车消费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接近200辆,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拥有汽车的家庭和中低收入购车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有车的群体消费升级和更新需求比较旺盛,未来新增和购车需求仍然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初步减少或者取消汽车的限购对无车家庭购车的支持进一步稳定扩大和汽车消费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2)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优势和市场份额,推广车电分离等消费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必由之路,汽车产业要加快基础升级,不断优化市场供给,电池配置灵活、续驶里程兼顾,加快电池标准化,提高充换电,推广电池租赁等车电分离的消费方式,降低消费者购车的成本。

二是努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加快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必须加大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强弱项。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的冲击。部分关键基础零部件和系统部件还需要从国际市场采购,存在一定供应风险,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必须加大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强弱项,加快提升我国汽车产业零部件水平,逐步形成供应渠道多元化。

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要加快国际化发展,优化区域布局。

三是努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汽车产业结构和布局

加快市场化建设与法制化管理。我国汽车产业盲目投资、产能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僵尸企业、无效产能占据大量的要素资源,必须加快市场化建设,法治化管理,强化监管问责。

鼓励外资企业加强在华研发设计、产业链建设,支持内资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的趋势,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汽车产业必须不断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着力畅通国际国内要素循环,要创新资本、技术、人才、产业链合作形式,鼓励外资企业加强在华研发设计、产业链建设,支持内资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

四是努力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汽车社会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 宋秋玲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数字信息等领域加速发展,电动汽车发展势头强劲,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逐渐明晰,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益加剧,已逐渐由市场规模的竞争转变为技术创新、供应链安全、循环体系等产业生态的综合竞争。面对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新能源汽车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破除传统思维,摒弃过渡依赖补贴的旧思想

上半年国内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出现大幅下滑,深层次值得思考。在理念上一些企业固守传统的造车思维,对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这个浪潮缺乏敏感性,在实践上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产品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现在看单靠补贴是打造不了国际知名的民族汽车品牌。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下降,能量储存不断提升,为储能为载体的智慧能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车电分离等模式的推广应用,应该说新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把握好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大理念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提升产品、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依靠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最终拥抱市场、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第二,燃料电池汽车扶持政策将调整为支持城市群示范应用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一直采取的是购置补贴的方式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截至今年7月,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建成加氢站约80座,但是产业仍面临众多突破问题。

与此同时,部分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跟风上马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风险又开始显现。在去年的泰达论坛上,我就建议要通过转变燃料电池汽车的支持方式,推动产业持续健康、科学有序的发展,今年4月,财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通知明确提出,调整补贴方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我们广泛听取了企业和地方的意见,考虑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支持城市群示范应用,推动构建燃料电池汽车完整产业链条,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重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转型后的示范政策核心目标就是支持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示范期间中央财政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应用给予重点奖励。

二是重点支持城市群开展示范应用。内循环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打破区域间的产品、技术等要素流动的范例,这是内循环基本的内在要求。城市群示范应用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以产业链上优秀企业为纽带,这个企业所在地的相关城市进行联合申报。城市之间明确牵头城市和任务分工,形成产业链条各环节环环相扣、强强联合的态势。

三是重点开展新技术、新车型的应用示范。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在合适场景下可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有力补充,本次示范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向重型货车倾斜。示范城市群要找准和依托应用场景,不断降低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及运营的成本,即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 赵志国

一、网络攻击向车联网领域延伸,企业缺乏自动化的网络安全监测响应能力

1、网络攻击向车联网领域延伸。车联网网络安全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车联网网络安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从车联网动态监测情况看,网络攻击向车联网领域延伸,今年以来发现整车企业车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相关企业和平台的恶意攻击,达到280余万次,平台的漏洞、通信的劫持、隐私泄露等风险十分突出,危害更加严峻。

2、近六成企业缺乏自动化的网络安全监测响应能力。从车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实际看,产业链相关企业,特别是传统车企,网络安全意识不强,防护能力不足,安全投入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在去年的专项调研、检测中发现,85%的关键部件存在着安全的漏洞,80%以上的车联网平台等存在缺乏身份鉴别等隐患,近六成企业缺乏自动化的网络安全监测响应能力。

3、针对车联网安全的特定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不够,供给不足。基于总线的关键车载系统安全防护模式仍需要创新突破,面向人、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等新场景的综合服务保障方案仍需要加快探索。

二、从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构建、安全监管等方面构建车联网网络安全的生态

1、探索建立车联网产业链企业网络安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

明确产业链各类企业安全的要求,提升企业的网络安全水平,着力解决整机、整车企业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网络安全的管理体系,打造整车企业网络安全综合集成创新和服务保障的能力,重点针对车联网的平台、车载关键设备、远程服务应用积极构建企业自检测、第三方测评、政府监督相互协同的网络安全监测认证评估体系,提升车联网关键设备和关键环节的内生安全水平。

2、打造安全监管的服务生态,加强车联网安全政策的供给

加强车联网安全政策的供给,完善危险监测、信息共享、监督检查、协同处置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车联网安全标准的研制和实践,组织开展试点,引导企业对标、评标、达标,提升安全的防护能力,加快车联网态势感知、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检测等平台的建设,打造车联网安全漏洞库,提车联网安全公共服务的能力,面向重点车联网企业定期发布车联网安全的态势报告,事件通报,指导企业防范风险、整改隐患。

3、推动发展产业融合创新的生态

统筹有关政策资源,面向前端感知、网联通信、车辆控制、边缘服务、智能设施等安全需求,加大、加强技术攻关,发挥龙头车企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支持建设车联网网络安全、技术创新的示范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集聚,加速推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孵化一批优质企业,培育产业发展的动能。

4、积极构建终端用户的安全生态

面向数据安全等重点问题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标准,明确车联网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线要求,加强数据跨境安全管理,明确确保车联网数据安全,切实保障用户的权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 陈克龙

一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当前,我国汽车企业均已建立整车正向研发体系,中国品牌汽车平均每百辆车问题数与外资品牌差距由2016年的14缩小到2019年的9,红旗、长安、领克、蔚来等品牌已经获得消费者的更多认可,但我们在研发投入、品牌溢价能力方面还有不少的差距。一方面我们将组织开展固链、补链、强链行动,全面提升产业链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建设,讲好品牌故事,发挥企业和政府两个优势,营造良好氛围,加大中国品牌汽车宣传推介力度,同时要坚持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畅通,推动形成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二是要坚定不移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们研究发布双积分办法的修改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目录和产品公告合并改革发布,努力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平稳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从产业升级和促进消费双向发力,联合相关部门与行业企业一道,推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推动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推动车电分离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提升公交、出租、物流、环卫等公共领域和一些特定场景的车辆电动化水平,同时针对疫情影响导致的2020年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也在加强研究,下一步要做一些政策的调整。同时,加强安全监管,组织开展全产业链安全隐患排查,加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力度。

三是加快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网络化基础建设,发挥各方优势,加快布局5G蜂窝通信基站,部署LTE、V2X的路测技术;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启动“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车载信息交互,车路协同、网络安全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形成基于车路协同,体现中国特色的体系架构;三是推动测试示范,联合修订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管理规范,鼓励有关地区开展载人载物规模化示范应用,探索新商业模式。

四是深化汽车行业管理“放管服”改革

在保障产业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放开待工生产、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新技术豁免机制,支持鼓励创新,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要。

在保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推动产品自检自证,尽量减少检测费用,减少企业负担。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强化部门协同,信息和数据互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 孟秋

网约车、分时租赁等新交通运输形态为汽车产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网约车、分时租赁、网络货运等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迅速,,也为汽车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截至目前,网约车领域,已有超过190多家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101万车辆取得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日均订单量达2200万单,一汽、东风、长安、上汽等大型汽车集团也在布局网约车领域。在分时租赁领域,投入运营的车辆超过20万辆。网络货运领域,整合了道路运输的货运车辆达到150多万辆。

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统领,三个方面推进交通运输新业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加快构建多样化城市出行服务系统,持续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和灵活性。从长远来看,城市交通的基本逻辑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倡导公交优先、慢行优先仍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坚守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城市交通还要不断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定制公交、需求响应公交等服务。我们也将综合考虑个体需求与群体需求、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均衡化问题,主动探索,积极打造出行新业态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氛围,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出行生态。

二是加快交通运输领域车辆改造升级,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和汽车行业间的协同合作。以绿色出行指导意见为载体,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用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等服务。推动公交车、出租车等行业不断升级车辆性能水平,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出行需求,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辆优先选择无障碍车辆。我们也将积极推动运输企业与车辆生产企业加强协调衔接,强化用户需求对技术研发的有效引导,共同推动车辆技术进步和有效应用。

三是加强技术创新的四化应用。积极推动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有效应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适用性,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营造良好的法规环境。


热门文章

关注一下,了解更多精彩资讯

微信公众号

总编微博